1


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实录与专家点评

视频来源:山东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决赛参赛

组别:文科组

课程名称: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

主讲人:柴军应

教学节段:第12节段《课堂志及其撰写》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慎用操作性动词,可选择使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中的科学表述,也可采用熟悉、了解、掌握等规范表达。】课堂观察是在课堂中进行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一种观察、访谈、实践、教育学派深描以及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并解决课堂中的问题。

图片显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向图片),她在20 世纪90年代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由她领衔的新基础教育团队,对我国诸多地区,尤其是对上海和江苏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长期的课堂研究,使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叶澜教授和她的团队创立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推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叶澜教授团队的课堂研究实际上走的就是观察一访谈一深描一案例分析这样一种课堂志的研究。叶澜创立的教学流派,在引入新课上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如能以问题导入,如哪位同学了解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澜创立的中国特色教学流派,她主要采用了什么研究方式,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志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一个新的概念。那么什么是课堂志呢?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走进"课堂志的世界,学习课堂志的研究及撰写。首先请大家来看今天的学习目标。(板书:课堂志)

目标呈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理解课堂志的内涵;在能力维度上要能掌握课堂志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课堂志的撰写,这是这节课的重原;【开门见山点明教学重点,既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当然,在情感维度上我们进行课堂志研究要能够形成细致入微、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润物无声地渗透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性自然生成。】

主题教学:那什么是课堂志呢?

我们先说这个。我们可能听过一个学校有校志,二个县有县志一个地方有地方志,那这个是什么意思啊?(停顿留白)啊,就是记载、记录的意思。我们经常说盛世要修志,那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背景之中,我们要做好课堂志的研究,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做贡献。

那么根据的内涵,所谓课堂志,指的就是我们对课堂研究的一种记载或者记录。具体来说,课堂志的内涵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以课堂为田野(板书:内涵课堂田野)。大家注意,这个地方的田野是人类学的概念,它不是我们户外的田野,而指的是研究的场域。也就是说,要把课堂作为我们研究的场域。以课堂为田野,意味着观察者要进行参与观察,甚至是长期扎根课堂进行观察。

第二个内涵【用特征表述更为贴切】是观察和访谈《板书:观察访谈)。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课堂志研究的时候,不光要进行观察,而且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访谈。通过多方法、多维度来收集课堂教学的丰富信息资料。

第三个方面是要进行详尽的记录(板书:详尽记录)。也就是说,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我们要把看到的现象、活动的场景,用抓住细节、明察秋毫的方式把它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个地方有个图片(指向图片),显示的是我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正在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进行记录,有观察清单,有观察本,进行详细的记录。

那么在以课堂为田野、进行观察访谈、详细记录的基础上,我们要开展案例研究(板书:案例研究)。【强调这是第四个方面,与前面讲到的课堂志内涵相呼应更好。】案例研究是课堂志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形成一个研究案例,供中小学老师借鉴和学习,供我们教育研究的同行交流和评鉴。

概括起来,所谓课堂志,就是观察者以课堂为田野,通过观察和访谈,详细地记录,描述课堂教学的场景、现象,揭示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只讲到了课堂志的研究阶段,没有点明课堂志的上位概念,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方式。】

那么,如何开展课堂志研究呢?(停顿留白,板书:方法)

师:根据课堂志的内涵,我们要进行课堂志的研究,第一个方法是要进行参与观察(板书:参与)。参与观察就意味着观察者要进入到课堂现场,随着师生一起上课、一起下课,以一种介人者的身份,作为局内人,参与活动。图片显示(指向图片),叶澜教授和她的团队成员,正在课堂当中通过参与观察的方式,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观察,尤其是下图(指向图片)显示了对学生的深度访谈。那么,通过观察、访谈,就能够走进事件的内层。

第二个方法是要进行师生访谈(板书:访谈)。刚才我们说了,要通过参与观察看到活动的场景,走到【用走进更合适】现象、场景的内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通过访谈的方式,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个访谈其实是一种问询,是一种交流。访谈可以在课堂当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通过访谈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里要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在一所学校进行课堂志研究的时候,曾经发现,一位教英语期末复习课的老师,在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是叫学生的名字,而是通过学生的一些外在符号来提问,比如说发型啊服装啊座位啊。比如说那个小平头的男生”“那个穿着黄衣服的女生”“这个第三排的谁谁谁回答问题。整个课堂的氛围,特别沉闷,师生之间让人感觉特别陌生。我随即就问了旁边几位同学:你们老师叫什么名宇?结果有好几个学生告诉我不知道。下了课以后,我又问了几个学生,同时我还问了这个老师,结果发现,一学期快结束了,英语老师居然叫不上班级里面学生的名字,学生也不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正因为师生之同的这种陌生,所以导致了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冷漠,学生也对老师冷漠。这就是通过访谈发现了问题。【深挖案例还有空间,如课下了解学生的敬业精神、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情怀、融入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爱行为等。】

第三个方法就是要对课堂教学的场景进行深描(板书:深描)。所谓深描,刚才已经提到了,就是要抓住细节,明察秋毫,然后通过细节的描写,深入到事件的内层,去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背后的规律,从而解释现象背后的意义。

这里要给大家举个例子——学生举手的例子。中小学生举手一般特别活跃,举手意味着回答问题,但是每一个人举手背后的原因却大相径庭。比如,通过深度描述,我们至少可以揭示学生有四种意图。

第一种,准确知道答案,特别想回答问题,目的展示自己的答案,所以才举手。有的同学会举起双手,甚至件伴随着语言行为:老师,我我我!”(模仿学生举手的动作和语言)

第二种,可能不大知道答案,但是呢又特别想回答问题,日的是争抢到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答对答错无所谓,答错了也开心,反正我达到了表现自己的目的了。第三种,真的不知道答案,真的不想回答。哎,那他为什么举手呢?因为别人都举了呀,我要不举,不就显得我不会嘛!所以他也举手。他举手其实是为了掩盖一种内心的心虚,为了谋求一种自尊。

当然还有第四种,就是无所谓,可能正在跑神,正在跟旁边的同学聊天,用眼睛的余光看到别人举手了,所以自己也举手。

你会发现,如果我们通过深度描述,揭示了学生举手的这四种意义,那我们就可以针对这四种意义,选择不同的同学来回答问题,给他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这就做到了因材施教。【分析透彻、到位。如能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知识,进一步讲清举手分类的学理,则教学的含金量与质量等,会更让人刮目相看。】

那么,课堂志如何撰写呢?(板书:撰写)

课堂志的撰写第一个方面是要采取叙述结构(板书:叙述结构)。一说叙述,同学们基本都能理解,就是采用记叙的方式。一般要清楚地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把这个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表明观察者的角色。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研究者都忽略了。表明观察者的角色,不但不会降低课堂志研究的客观性,反而会增加它的真实性。表明观察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景下看到的什么现象。第三个方面就是要让当事人说话(板书:当事人、表明角色)。让当事人说话,表明观察者的角色。【怎样让当事人说话、说什么,可结合实例展开纵深剖析,使此处出彩。】

好!我们来看一段课堂志研究的片段。请大家拿起手机,用微信扫一扫这个二维码,你将看到一段对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看到这段材料之后,请大家迅速地概括出:这段材料的课堂志描述过程当中的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然后又是如何做到这个深度描述的(停顿留白)。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呈现材料片段)

国家一级野生动物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1/4

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一上课,李老师投影出了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解题。

王军在练习本上快速标出了”1””1/4””3/4”,在其他同学还在琢磨的时候,

他写出了两个算式并得出了相同答案2000- 2000 × 1/4= 1500()2000×

(1-1/4)=1500(只),然后自信期待地高举右手。同桌的李连零乱地画了一段线,因标不出“1/4”而抓耳挠腮。他低着头,红着脸,乱涂乱画。偶尔,他想看看王军的练习本,可被王军高举的右手有意识地挡住了。接下来的救学活动中,王军表现积极,四道题全正确。他回答了一次提问,还上讲台展示了一次解题思路。同桌的李连,四道题都不会做,一直低着头,没有被老师关注,也没有一次与同桌交流学习的机会。

数学课,算应用题,算有多少只丹顶鹤。【是否由于紧张,此处口语化太浓了,易产生歧义。】有两个同学,一个叫王车,一个叫李连。王军迅速地做完,然后举起了手;李连同学呢,非常慌乱,不会做,抓耳挠腮,特别紧张,想向王军求救,想看一看,但王车用举起的右手挡住了李连,不让他看。那么,在后来的学习过程当中,李连呢,四道题都不会,王军都会,李连没有被老师关注,也没有获得跟任何人交流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描述,它的时间:数学课;地点:虽然这里没有交代,但前文有交代,就是这个班;人物:主要是王军和李连,两人是同桌;起因:算一道应用题;那么经过呢,就是王军做了出来,李连没有做出来;最后(结果)李连没有被关注,被冷落。

好!尤其是这段材料当中抓住了一些细节描写,比如说,描写了王军和李连的这种神情呀,这种动作呀,还有这个姿态啊,尤其是李连的这种恐慌啊,他的这种自卑啊、胆怯呀,还有王军的这种自信呀,他用胳膊有意地挡住李连不让看(做胳膊挡的动作),就把一段同学在课堂上同桌不同学的现象啊,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等叹词使用过于频繁,教学语言应简明扼要无拖泥带水】。

那么,王军和李连为什么不合作呢?我们观察到这个现象后,就来访谈一下,下面是访谈的结果(呈现访谈材料一)

观察者:王军同学,当你做完题时,你心里想的是什么?王军:我想让老师看到我做完了。

观察者,当老师没有注意到你时,你怎么办?

王军:我就等一会儿。老师没有注意到我,我就高高的举手,让老师看到。

观察者:你有没有发现同桌不会做题?为什么不给他讲一讲呢?

王军:发现了,但是老师不让讲,老师让我们独立完成作业。

先问王军(指向屏幕文字)。王军同学,当你做完题之后,你怎么办?王军说:我就举手。那你举了手,老师看不到怎么办?王军说:那我就把手举得很高。你有没有看到李连不会做题呀?为什么不给他讲一讲呢?王军说:我发现了,但是老师不让讲,老师让我们独立完成。通过访谈王军,我们知道了,之所以不讲、阻挡,是老师说了不让讲。

李连为什么会这么自卑呢?为什么会这么慌乱呢?问问李连同学(呈现访谈材料二):

观察者:李连同学,你不会做题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李连:(低着头)我的数学很差,我最怕数学课了,我经常不会做。

观察者:如果你不会做题,老师到你身边给你讲,你高兴吗?

李连:我会害怕的。老师有时也给我讲,但是我还是听不懂,老师就会骂我。

观察者:为什么听不懂呢?是基础大差,还是别的原因呢?

李连:我会很紧张,根本听不清老师在讲什么。我心里只是想着老师一定会骂我笨。

李连同学(指向屏幕文字),你不会做题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李连说:我数学很差,我特别怕数学,我经常不会做。如果你不会做,老师到你身边来讲一讲,你高兴吗?李连说:我会特别紧张、特别害怕!老师有的时候也给我讲,但是我还是听不懂,老师就会骂我。为什么听不懂呢?是基础大差,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李连继续说:我会很紧张,根本听不清楚老师在讲什么,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担心老师骂我。

问了李连,发现李连基础很差,再加上基础差被老师经常骂,他就始终处在一种恐慌当中。我们通过访谈,就揭示了这个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此案例的分析丝丝入扣,见微知著、因小见大。】我们先访问的是学生。这两个学生会不会对老师是一种偏见呢,甚至是对老师的一种诬陷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当事人,是谁呀?是老师啊!我们再看看老师怎么说,我们也访谈了老师(呈现访谈材料三)

课后与李老师深入交流,李老师说,自己理解的合作学习只是在小组中使用,没有想到同桌之问的合作学习;即使想到了,也不知道同桌之间如何合作学习。

通过交流获得启发之后,李老师决定开展同桌合作学习的尝试。

后来,李老师在发给我的电子邮件中深情地写道: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改变了原先只同桌、不同学的课堂同学关系,使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学生合作学可的能力与潜力。

通过访谈老师(指向屏幕文字),老师告诉我们,课堂上为什么不让这两个同学合作呢?老师说,我理解的合作学习是在小组当中使用,我没有想到同桌之间居然还要合作学习;即便是我想到了,我也不知道同桌之间怎么组织合作学习呀!

我们跟老师进行交流之后,给他传授了一些同桌之间进行合作 交流学习的办法,改变了老师的观念。这个老师后来进行了尝试,尝试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在邮件当中回复观察者 (指向屏幕文字)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原先只同桌 不同学的课堂同学关系,,使他认识到了合作学习,尤其是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的潜能,以及学生的潜能和能力。

回顾总结(结合板书):1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通过刚才的讲解,我们总体上已经知道了,所谓课堂志研究 (指向板书),指的就是,观察者要以课堂为田野,要通过观察和访谈,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场景和现象,进行详尽的记录和描述,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因此,课堂志研究要通过参与观察,通过对当事人;尤其是师生进行一种深度访谈,来对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揭示,对现象和行为进行一些深描。课堂志撰写,就是要形成课堂研究的案例。这个撰写,就是我们把收集到的第一手研究资料,通过一个主题,把这些零散的资料像穿珍珠一样串成美丽的项链,最终形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课堂研究案例,供中小学老师借鉴和学习,供我们教育研究者交流和评鉴。

拓展阅读:

这节课有两个推荐材料。刚才我们学习到的课堂合作学习当中不合作学习的这个课堂志研家,选自西北师范大学王鉴老师的一篇文章(停顿供观看),还有王鉴老师2018年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关于课堂志研究的一篇理论文章,这两篇文章推荐给大家阅读。文章请自己检索,这是我们的惯例。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学会研究性地教,要学会开展研究,前提就是要进行文献的检索,这一点请大家注意。

能力提升:

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要自主、要合作、要探究,所以,探究学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图片显示了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在进行探究学习。那么,如何对这种分组实验的探究学习做一个课堂志的研究呢?请大家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拟订一个初步的研究方案,后续我们对这个研究方案进行交流和讨论。【作业布置如能增加一个片段设计并撰写完整的课堂志,则效果更好。真正的好课应由知识到技能,此为干课中的金课。】

好,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下面我进行教学反思。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是为教育学专业三年级开的一门专业课,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我在这节课当中,用了一个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就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课堂志研究到底怎么来做,它最后会呈现出怎样的结果,以便提升学生对课堂志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

当然,这节课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这些遗憾概括起来有两点,即两生两少:第一个方面就是预设多、生成少,所讲的内容确实都是我给学生准备的,由于没有学生,所以课堂上也就没有生成一些资源来。第二不方面就是讲解生、互动少。这也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我还想说一下这个教学感情的问题。关于我课堂上呈现的这种教学感情,我在参加校级比委的时候,有专家说我这种感情有点过,坦心学生会听觉疲惫。

那么我呈现的这种看似很激情的状态,并不是因为今天是教学比赛我刻意进行的一种表演,而是我的一种习惯。我在甘肃老家初中毕业就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一所山区学校当老师,我发现,我的激情感染了那里的娃娃,让他们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这更加坚定了我使用这样一种风格。后来,我把这种风格延续到了我的大学课堂。如果说,我这种风格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教育学,热爱教育学,哪怕我这种激情过一点,我也愿意把这种激情进行到底!谢谢大家!

赛后反思

1.设计理念:本段教学设计秉持两个原则,一是教学内容启承转合的完整性,教学组织包括课题导入、主体教学、总结回顾、拓展阅读和能力提升等五个环节;二是理论联系实践,共运用了三个案例,用课堂师生互不认识说明访谈的价值及实施,用学生举手体现深度描述的内涵及作用,尤其是着重运用合作学习课堂志的案例凸显课堂志研究的方法和撰写规范。

2.实施过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主题教学部分沿着课堂志是什么”“如何做”“怎么写的思路推进。整个教学过程均采用了问题导入式的标题(何谓课堂志、如何开展课堂志研究、课堂志如何撰写),教学实施的过渡和衔接对应地使用了问题引入式的口语表述,并通过疑问语气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力求体现教学过程的环环相扣和引人入胜。

3.教学不足:本段教学过程除了存在现场反思时指出的预设多、生成少讲解多、互动少问题之外,还存在课程思政不够明显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虽表达了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关爱学生因材施教等思想,但整体的课程思政韵味还不够浓郁。课程思政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途径,作为教育学的教师,今后要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选手简介:柴军应,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教育学博士。2017 年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首届青年教学能手称号,2020 年获山东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主持校级和省级课题各1项,先后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近年来多次担任山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和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班指导教师。)

专家点评

柴老师的课目标明确、设计科学、纲目清晰、思路清楚,较好地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举例恰当、分析深刻、有述有论、案例得当、生动形象。建议进一步科学把握课堂志的内涵与外延,加强淉堂志的熟练撰写并写出新意,将课堂志的撰写放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大背景中探讨。课程思政的意蕴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需格外强化撰写课堂志的坚特、坚守、坚韧、坚毅等关键品质,在陶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面再下功夫。

(点评专家:苏春景,鲁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本科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